戲曲資訊
豫劇現代戲《秦豫情》亮相上海 角逐白玉蘭獎
“呼啦啦的河南擔,鋪天蓋地——”,蒼涼有力的旋律響起,迅速把觀眾帶入到那個饑荒年代——民不聊生的1942年。10月30日、31日晚,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原創豫劇現代戲《秦豫情》在上海大寧劇院連演兩場。本次在上海的演出,是《秦豫情》第二輪巡演的開始。此次亮相上海,《秦豫情》還將參加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角逐,接受白玉蘭戲劇獎40位評委的觀摩評審。
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是當今中國戲劇領域主要評獎活動之一。該獎項旨在弘揚我國戲劇文化,推動戲劇表演藝術事業發展,激勵戲劇表演藝術新秀,催生當代戲劇表演藝術大家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要。
白玉蘭戲劇獎對參評劇目不分地域、劇種、資歷、知名度,也不分行當、流派、風格、門戶,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接受參評劇目,得到了國內外戲劇界的高度認可,在觀眾及各劇種的演員心目中都極有分量。
角逐白玉蘭戲劇獎,對《秦豫情》來說,是對舞臺戲劇這一傳統文化“創造性轉化,創新性發展”成果的展現。《秦豫情》由陜西省文化廳出品,西安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、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、西安演藝集團旗下西安市豫劇團歷時三年傾情打造。從立項至今,《秦豫情》已三次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。2016年,《秦豫情》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,2018年2月,《秦豫情》又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,2018年5月,《秦豫情》再度榮獲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,至此,該劇也成西北五省區唯一一個國家藝術基金大滿貫作品,與此同時,該劇還入圍2018年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,此次上海之行將再度角逐“白玉蘭”獎,力爭為這部凝聚了“西豫人”數年心血的力作再添一項殊榮。
在《秦豫情》的創作過程中,具有84年歷史的西安市豫劇團,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,反復研討、實地采風,劇本歷經三年六易其稿。自2016年4月在西安公演以來,《秦豫情》先后走進安康、寶雞、榆林、北京、鄭州、濟南、杭州、深圳、廣州、奎屯、西寧、蘭州等數十個省、市、區縣進行了百余場演出,召開專家研討會五次,惠及觀眾十萬余人。
《秦豫情》一劇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,夏秋兩季大部分絕收。大旱之后,又遇蝗災。饑荒遍及河南全省110個縣。據估,1000萬眾的河南省,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大遷徙,一擔兩筐逃荒來陜,艱苦創業,最終落地生根的故事。關于1942年的大旱災,已經有過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,劉震云的小說《溫故一九四二》以及馮小剛以此改編的電影《1942》,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如何讓觀眾走進劇場,尤其是讓年輕觀眾走進劇場,定定心心坐上2個多小時,欣賞一臺傳統戲曲?西安市豫劇團為此做足了功夫。
首先,在藝術表現手法上,《秦豫情》以創新激活傳統,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“創造性轉化,創新性發展”?!肚卦デ椤肺枧_上是河南妞小勤逃荒來陜,與陜西娃張大互生情愫,最終組建家庭。在唱腔上,也融入了不少秦腔因素,極具陜西地域特色,更深刻地體現了“秦”“豫”的融合。眾所周知,秦腔的特點是表演樸實、粗獷、深刻,以情動人,富有夸張性;而豫劇則是唱腔流暢、節奏鮮明、極具口語化,行腔酣暢。為了打造這部劇,主創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對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旋律進行了融合,并以一種全新的舞臺呈現演繹出來。
《秦豫情》的舞臺呈現形式也有較大突破,在戲曲原有的傳統程式化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嘗試。打破了地方戲原有的地域性及程式化,并融合了西方戲劇、話劇、秦腔等舞臺呈現方式。用現代人的審美角度,讓觀眾感受現代戲曲獨特魅力的同時,又展現了“生命”的潛能、“人性”的偉大以及“希望”的力量,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感覺。
在劇情處理上,《秦豫情》摒棄“戲說”,直面那段殘存在民族深處的記憶,甚至不惜“揭傷疤”“觸痛處”,力圖給年輕觀眾展現一段舞臺上的歷史真實。然而,在苦難下血淋淋的歷史畫面給予觀眾強烈沖擊的同時,《秦豫情》對復雜的人性的深刻描畫,也讓整部戲跌宕起伏,充滿魅力。
劇中,許多配角因為復雜的人性而富有光彩。如年輕寡婦“呂嫂”,為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有碗米湯喝,看見男人就往自己簾子后面拉;比如算命先生“馬虎”,當初為能住進難民窟,裝瞎騙過所有人。但當他們在生死攸關、恩義取舍的時候,又展示了人性善良的光輝。
“通過對在那個極端歲月中的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、生離死別、悲歡離合的直觀展現,使觀眾體會到‘愛’的偉大,‘希望’的力量,‘生命’的潛能,‘人’的高貴;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,令觀眾看到一臺不一樣的、獨特的戲曲,感受現代戲曲的魅力?!痹搫】倢а堇罾暾f。
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表示,《秦豫情》不僅塑造出了中原人民的性格,那種堅忍不拔,那種積極進取,更是借助對陜西人民那種說不盡的水乳交融感情,謳歌了中華兒女在大災大難面前所表現出的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、互幫互助的民族精神和優秀品質。這是一部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溫暖的大戲,能動地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”。
該劇特邀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、國家一級編劇、國家一級導演李利宏擔任總導演,編劇由河南省著名編劇楊林與陜西省青年編劇雷琳靜、甄業共同擔綱。該劇還邀請中國戲曲學院教授、國家一級作曲左奇偉,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羅江濤,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副教授秦文寶,燈光視覺藝術家、舞臺美術系燈光設計教授王琦等國內知名藝術專家組成主創團隊,由第24屆梅花獎獲得者、國家一級演員徐俊霞領銜主演,并組織優秀演員全力投入劇目創排。
(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)
- 上一個:豫劇《北魏孝文帝》走進清華大學
- 下一個:豫劇北京展演月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